-
書法間架結構28法
時間:2015-4-14 10:59:12 作者:無為齋 來源:www.johnabateskincare.com 閱讀:2667 評論:0內容摘要:書法間架結構28法,對學習書法到一定程度的初學者有一定的幫助,特比是生僻字如何擺好架子起到穿針引線的指導作用,希望這篇書法間架結構28法能夠認真閱讀,細心揣摩,把字寫得更美觀。第1法首點居正唐太宗論筆法云:“夫點要作棱角,忌圓平,貴通變,”首點者,應以龍睛鳳眼之姿、高山墜石之態,...書法間架結構28法,對學習書法到一定程度的初學者有一定的幫助,特比是生僻字如何擺好架子起到穿針引線的指導作用,希望這篇書法間架結構28法能夠認真閱讀,細心揣摩,把字寫得更美觀。
第1法 首點居正 唐太宗論筆法云:“夫點要作棱角,忌圓平,貴通變,”首點者,應以龍睛鳳眼之姿、高山墜石之態,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,棱角突顯,颯爽精神,是為點筆技法之要訣。
第2法 通變顧盼 李陽冰論筆法云:“夫點不變,謂之布棋。”一字之中,點筆當為至要,而兩點以上者要顧盼通變,各有形制,應首尾意連,彼此呼應。若平直相似,整齊劃一,便不為書。
第3法 點豎直對 一字之中,上有點下有豎者,當思是否直對,如直對,再思點筆位置。點豎直對,有在字之中間者,有在字之左右者。所謂直對,是為重心垂直相對,萬不可偏側。此法應先思后書,目測位置,手后隨之。
第4法 中直對正 一字之中,有上下兩中豎者,兩豎均應垂直對正,若能對正,則字身不倒。然兩豎中有一豎須堅挺垂直,以立其勢,而另一豎則略向左斜,以化其板。對正之法,是以重心為準,如兩筆僵直,神韻必失。
第5法 中直偏右 凡中直者,皆應垂直勁挺、管逐勢行。無論懸針垂露、有鉤無鉤,屈體彎身是為大忌。右軍論中直曰:“緊如春筍之抽寒谷是也。”太宗也云:“為豎必努,貴戰而雄。”中直雖應垂直勁挺,但須稍有偏右,以化呆板,楷、行同此。
第6法 底豎斜位 凡豎在下方者,皆非全部居中,或偏于左,或側于右,側右者多,偏左者少。不居中者,當不可強為,強為居中字身必倒。底豎筆鋒所指,必有所向,察之要精,觀之務細,以全局定其位置,以字勢擇其形態。
第7法 橫筆等距 橫筆之間凡無點、撇、捺者,間距基本相等,其法同“豎筆等距法。”
第8法 豎筆等距 豎筆之間凡無點、撇、捺者,間距基本相等,楷書即是,行書亦然。豎距雖然相等,但其寬窄當隨字形而定,不可一律。有因字勢各異者,當有右傾左斜、陰陽粗細之別,或懸針,或垂露,遲速緩急,變化有致。
第9法 上收下展 上收而下展,下展而上收,凡上下結體之字必擇其一。上收者,陰柔華麗,涵蓄謙和,以避讓而留地步;下展者,陽剛豪放,行筆雄奇,以開張而壯豐滿。陰陽頓挫,妍美遒勁,錯落而生奇勢,對應而求壯和。
第10法 上展下收 上展者,飄揚灑脫,以耀其精神;下收者,疑重穩健,以標其端莊。行筆揮運,應先急后緩,當急不急是為澀滯,當緩不緩是為浮滑。
第11法 上正下斜 上正者,豎筆務須垂直;下斜者,重心則應不倒。上正者以平其勢,下斜者以化其板。凡上下結體之字,務須注意斜正,當斜則斜,當正則正。斜而不倒、正而不僵,正中求其動勢,斜中取其穩健。
第12法 上斜下正 凡上下結體之字,上斜下正者居多。上以斜勢而呼于下,下以收縮而呈于讓。顧盼相應,神氣貫連。飄然飛動中求其肅穆,穩重古樸中存于風神。稟陰陽于動靜,體物象而成形。
第13法 下方迎就 凡上有撇捺開張、寬博舒展之字者,下方宜上移迎就。上移則為抱緊,下墜必為脫節。上移者,鉤環盤紆,緊密而勢出;下墜者,中宮散渙,軟弱而緩滯。
第14法 左收右放 凡左右結體者,以左收右放者居多。一獨體字,如置于左部,其形必變,以收斂而遜于右,“林”、“雙”、“晶”即是。
第15法 左斜右正 凡左右結構者,以左斜右正者居多,左斜為呼,右正為應,有呼無應,字勢必殤,有應無呼,無源之水,均不能立。呼者以斜而取勢,應者以平而安神。呈左動而右穩,書呼疾而應遲。
第16法 對等平分 陳繹曾《翰林要訣》論書云:“對者宜等,間者宜半。”凡左右結構字,有避讓迎就者,也有對等平分者。對等平分,是為高低對等、寬窄平分,不可一方過高、一方過小。雖有呼應,但各占一半,以求平實。
第17法 左右對稱 凡左有撇右有捺者均需應平穩對稱,其高、低、長、短應識字形而定。撇筆未出,先思捺筆位置;捺筆輕重,當依撇筆長短。顧盼呼應,筆意相連。若撇捺不對稱,必重心不穩,其勢必危。
第18法主筆脊柱 字中必有一筆是主,余筆是賓,主不立,賓不隨,主不穩,賓不靠。主筆擔其脊梁,樹其重心;賓筆附其血肉,輔其裝飾。主賓相顧,四面停勻。右軍云:“欲書先構筋力,然后裝束。”然主筆者,不可長有余而失于短,強逾弩而乏于韌。
第19法 中宮收緊 清包世臣《藝舟雙楫》云:“凡字無論疏密斜正,必有精神挽結之處,是字之中宮,然中宮有在實畫,有在虛畫,有在虛向,必審于字之精神所注……”中宮者,核心也,中宮收緊,余筆外拓,以字中為核心,分領縱展,神韻必生。
第20法 收縮縱展 此為常用之法,學書凡不可悖。收縮為其縱展,縱展反為收縮。一展一收,神采飛動,不展不收,緩弱呆板。包世臣曰:字體收展“如老翁攜幼孫行,長短參差而情意直摯,痛癢相關。”但又不可肆意揮就,全無法度,以少知而炫奇,以意足而不顧顛錯。
第21法 牽絲粘連 使轉粘連,字之精神挽結所在,而行、草者尤甚。清蔣和《書法正宗》云:“字無一筆可以不用力,無一法可以不用力,即牽絲使轉亦皆有力,力注筆尖而以和平出之,如善舞竿者,神注竿頭,善用槍者,力在槍尖也。”筆畫是筋骨,牽絲為血脈,真行雖別,法度同一。
第22法 斜抱穿插 兩部合一最忌遠離,遠則疏,離則散,尤兩部斜勢穿插者為甚。形雖斜而體勢不倒,貌雖偏而重心不移。雙肩合抱,互帶穿插,鱗羽錯落,呼應曲直。斜勢中應有一番韻律,合抱中更具幾分精神。
第23法 大小獨具 一幅書作中,無論楷、草、篆、隸,其字必有大小,筆畫多者字身宜大,筆畫小者字身宜小。大字不可令小,小字亦不可令大,應自然天成,各臻其妙。
第24法 聯撇參差 一字多撇者,最忌排牙之狀、車軌之形。應發筆不同,指向不一,或縱或收,或輕或重。鱗羽參差,錯落有致。清馮武《書法正傳》中云:“一字之中,亦有重(chong)筆,不可不變。”書貴變不離其本,字尚新不悖其源。
第25法 三部呼應 凡三部者,應朝揖顧盼,避就相迎。如只書一部,絕不可成其獨字。行書急就,也不可雜亂無章。
第26法 鉤趯匕刃 包世臣曰:“鉤為趯者,如人之趯腳,其力初不在腳,猝然引起,而全力遂注腳尖,故鉤未斷不可作飄勢挫鋒,有失趯之義也。”楷法中,鉤身不宜長,猶如匕刃。古人云:“趯峻而勢生。”
第27法 圍而不堵 圍而不堵、守不宜困為“口”之常法。凡書大“口”,均不可堵塞過于嚴緊,過于嚴緊使人有呆板、滯悶之感,行書尤甚,古人有“興致不弘曰速”之說。
第28法 筆畫增減 古人多有精妙之法于異寫、帖寫中,筆畫增減意在求美,但沿習相傳已有公認,今不可亂造,亦不可類推。元陳繹曾云:“太繁者減除之,太疏者補續之,必古人有樣,乃可用耳。”
書畫圖文
本類更新
-
04-11筆畫結構搭對了,字就是這么美!
-
07-01臺灣陳忠建自書-多寶塔千字文
-
06-06徐悲鴻“手把手”教你畫花鳥
-
03-17書法學習教程--把脈正楷
-
03-07范笑歌隸書結構與筆法圖例
-
03-06清代丁敬隸書臨漢碑手卷
-
01-01雞的畫法教程,附國畫公雞作品欣賞
-
12-17王羲之《喪亂帖》筆法精講
-
11-29國畫教程--寫意牡丹畫法集錦
-
06-17劉顏濤評改篆書作品三幅
本類推薦
-
03-22楷書字帖欣賞《黃自元臨華林園集詩》
-
07-22繪畫教材超寫實素描訣竅
-
04-11書法資料:隸書的異寫參照
-
03-02毛筆行書標準筆法教程
-
11-18書法練習禮器碑筆法圖解
-
07-19《王羲之小楷字帖》放大選字本
-
07-12王羲之寫字技法揭秘《筆勢論十二章》
-
07-11王文治書法《王夢樓楷書冊頁》巨幅圖片
-
07-02趙孟頫書法字帖《五柳先生傳》
-
06-20全國首屆篆書展獲獎作品賞析
本類排行
-
04-16田蘊章書法字帖楷書千字文
-
07-19《王羲之小楷字帖》放大選字本
-
11-18書法練習禮器碑筆法圖解
-
08-15任政書法字帖《蘭齋唐詩宋詞行書帖》
-
03-28田英章毛筆書法楷書習字帖《弟子規》
-
07-02趙孟頫書法字帖《五柳先生傳》
-
08-30鯉魚工筆畫法步驟
-
04-15田英章楷書《陋室銘》
-
04-15田英章楷書《念奴嬌赤壁懷古》
-
09-27田英章楷書字帖欣賞《滿江紅》